企业动态
“3·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”知识普及
3·15金融消费者权益日即将到来,值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还未过去之际,在人们众志成城抗击病毒的过程中,仍有一群不法分子在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电信网络诈骗。在此,智青春公司特梳理一些金融消费者权益知识,提醒金融消费者多了解金融方面知识,以防上当受骗。
一、金融消费者八项基本权利
金融机构应充分尊重并自觉保障金融消费者的财产安全权、知情权、自主选择权、公平交易权、依法求偿权、受教育权、受尊重权、信息安全权等基本权利,依法、合规开展经营活动。
二、提升金融安全保护意识
(一)合理负债不越线,莫陷入“拆东墙补西墙”的债务怪圈
个人和家庭要学会跟踪和评估自身的债务水平,养成防患未然的意识,手中留有应对重大外部冲击(如失业、事故等)的高流动性资产。
28/36的经验法则指个人或家庭的房产相关支出(包括房贷还款、物业管理费、房地产税、房屋保险等)不超过同期收入的28%;总的负债(房产相关支出+车贷+信用卡负债+网络小额贷款+其他负债)不超过同期收入的36%。
(二)防范各种“看似无门槛”的贷款套路
1. 争取计算借款成本。
指的是包括利息和其他各种费用(如手续费等)在内的综合资金成本,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间借贷利率的规定,年利率超过36%,应谨慎考虑,避免过度负债。
2. 警惕陌生电话推销贷款和非法网络贷款。
要确认资质,正确计算借贷成本,并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合理负债,切记:天下没有掉馅饼的好事。
3. 远离非法贷款小广告。
遇到有以下特征且主动找上门的所谓“放贷机构”或“信贷专员”要小心谨慎,多方确认后再行动:
对机构的真实身份含糊其辞,不愿正面回应或自称是正规银行贷款(或自称有合作);
对年化利率的询问避而不谈,尤其是当实际借款利率超过36%时;
以各种噱头吸引客户,尤其是用“免费”“免息”“零利率”等套路误导普通金融消费者;
以“信息科技公司”或“贷款咨询”名义来放贷,实则是中介公司或违法放贷。
(三)整体规划资产和负债,应急资金要留足
指标一:流动性比率=流动资产/月支出, 提前规划,树立底线思维,储备能够支撑3-6个月日常开支的现金类资产。
指标二:负债收入比=当月偿债支出/当月收入,不宜超过40%。应对外部重大冲击时,维持家庭的财务健康。
指标三:资产负债率=总负债/总资产,不宜超过50%,可考虑通过正规渠道购买保险来降低潜在损失,增强家庭的风险抵御能力。
三、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
1、多问
涉及具体金融产品的广告,都应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。可以询问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,询问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,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。在不确定其真伪时,可以通过权威机构及监管机构公布的官方热线电话进行咨询。
2、多想
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,想一想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,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。个人应对自己做出的金融决策负责,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,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,不妨先去做一下风险承受能力测评,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。
3、多学
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广告层出不穷,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,让人眼花缭乱。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,金融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、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,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,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。
看完金融消费者权益知识的您,是不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呢?智青春公司在这里也要提醒大家:金融安全绝不能放松。